同时册立11位皇后的皇帝是谁?他为何这样做?
中国古代盛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富有四海的皇帝们,更是这种制度的积极践行者。但是,虽然皇帝们在宫中有万千粉黛,但能获得皇后尊号的,在某段时间内只能有一人。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汉赵昭武帝刘聪在位时,便一口气册封11位妃嫔为皇后,堪称空前绝后。那么,刘聪为何要同时册立11位皇后?
刘聪是西晋新兴郡人,南匈奴左部帅刘渊第四子,生母为张夫人。刘聪年轻时在京师洛阳求学多年,不仅通晓百家之学,而且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书法也颇有造诣,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与此同时,刘聪还精通武艺、膂力惊人,不仅能拉开三百斤的弓箭,而且能做到百发百中。总之,刘聪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学霸”,在洛阳城内的名气非常大。
晋惠帝在位期间(290年-307年),藩王们为争夺中央权力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由此导致天下大乱。在这种情况下,边疆内外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开始蠢蠢欲动,意图起兵作乱。南匈奴左部帅刘渊在骗取成都王司马颖的信任后,回到本族根据地,随即于永安元年(304年)举兵造反,建立起汉赵***(前期称汉,后期称赵)。
刘渊僭号称王后,刘聪奉命率大军四处攻略,为汉赵的巩固和壮大立下赫赫战功,并因功进拜大司马、大单于,封楚王。晋永嘉四年(310年),刘渊驾崩,太子刘和继位为帝。刘和为人阴毒残忍、刻薄寡恩,刚上台便图谋杀死刘聪等4位掌握重兵的藩王。然而刘和的***尚未实施便泄露,刘聪率先发难,在弑杀刘和后自立为帝。
刘聪弑兄夺位后,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灭晋大业上,为此派堂弟刘曜与大将呼延晏、石勒、王弥等人率重兵进攻中原,在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攻克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大肆***晋朝皇族、百官、士兵与百姓,史称“永嘉之乱”。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陷长安并俘获晋愍帝,西晋王朝至此覆灭。
消灭西晋、进占中原后,自认为功业圆满的刘聪,开始变得骄奢淫逸起来,把军国大事全部委托给长子刘粲处理,并让大宦官王沈、宣怀、俞容等人辅佐他。至于刘聪本人,则躲进深宫,整日里过着左手把盏、右手把妹的生活,活得甚是“洒脱快活”,却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此时,司马睿已在江东建立东晋,而大军阀石勒则准备割据自立,汉赵的形势岌岌可危)。
刘聪是一位极度好色的皇帝,做藩王的时候便已经娶纳多位妻妾,称帝后更是在公卿之家和民间大量地征选美女入宫,使得宫中粉黛多达万余人。为了显示同等的恩宠,刘聪便将4位最得宠的妃嫔都立为皇后,其中樊氏被立为上皇后(之前是靳月光,后因丑闻被废),刘氏被立为左皇后,靳月华被立为右皇后(靳月光之妹),宣氏被立为中皇后。
与此同时,在刘聪的后宫当中,还有7位嫔妃虽然没有皇后的徽号,但同样佩戴皇后的玺绶,在名义上也是皇后。如此算来,在汉赵的皇宫当中,竟然出现11位皇后并立的局面,堪称空前绝后(“聪立上皇后樊氏,即张氏之侍婢也。时四后之外,佩皇后玺绶者七人。”见《晋书·卷一百二》)。
在刘聪耽于美色之际,被他寄予众望的刘粲,此时也过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如此,刘聪因为宠爱靳月华,便重用岳父靳准,让他辅佐刘粲治国。靳准傍上刘粲后,便百般设计诬陷皇太弟刘乂,成功地将他扳倒,并帮助刘粲获得太子之位,由此赢得后者的信任。然而靳准志在大位,他之所以帮助刘粲夺储,不过是刻意制造混乱而已。
东晋建武二年(318年)七月,酒色蚀骨的刘聪病死,太子刘粲即位,此君上台后***残暴,简直比其父还严重。1个月后,利用朝廷内外对刘粲的不满,靳准发动***弑杀刘粲,并将居住在国都平阳的刘氏皇族全部斩杀。事后,靳准自立为天王,同时又下令将刘渊、刘聪的坟墓挖开,并焚烧其宗庙(“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于东市。发掘元海、聪墓,焚烧其宗庙。”引文同上),前汉至此灭亡。
次年(319年),刘曜从长安起兵讨伐并消灭靳准,随即将靳氏家族全部斩杀,从而一雪国耻家仇。靳准被灭族后,刘曜在长安登基为帝,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刘曜称帝后,下令改葬被靳准***的皇室男女,并用帝王之礼重新为刘渊、刘聪下葬。
史料来源:《晋书》、《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
古代人都是怎么旅游的?
大家都喜欢旅游,古代人也不例外。
不过在古代的话,旅游是有钱人的专利,甚至是青年士族的一门必须课。他们的旅游主要分下面这几种形式。
第一是郊游踏青活动,比如什么上元节中元节清明节什么的,贵族男女们都十分热衷去郊外踏春,大家三五成群,骑马射箭、赋诗咏歌、斗酒***……既能得到身心愉悦,更是一种社交形式,要是跟哪家姑娘看对眼了,说不定还能搞个古代“艳遇”呢。
“人面桃花”这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吧!就是诗人崔护去郊外踏春,邂逅一个美丽少女的故事。
第二种的话是有目的旅游,算是一种中短距离旅行。比如说古代贵族张二柱听说哪座山风景好,有道观,里面还有个漂亮的小尼姑,就呼朋唤友,带上笔墨纸砚、雕车美酒一起去玩。
这类情况很多,比如说大诗人白居易去爬山,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名作。
还比如说苏东坡同志被贬后工作积极性下降,整天到处游玩散心,顺便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佳作。
第三种是游学。就是古代读书人读要一定程度后,都要用几年时间出去游学的。一是可以开拓思维增长阅历见识,免得变成“读死书”。二来也可以顺便结交朋友,谒见领导,以便商业互吹,运气好还能当上官。
比如说大诗人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后,出去远游,途中结交了李邕、孟浩然等名流,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顺便还解决了个人终生大事,成为了原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婿。
当然,古人还有其它各种形式的旅游。但总的来说,旅游这种事情,在古代是士族阶层的专利,是源于个人阅历增长和社交的多重需要,这种远游通常充满诗情画意的,是真正的“诗和远方”。
在我们现代,旅游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出门旅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上到亿万富翁,小到平民百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旅游方式。然而在古代,去旅游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那我们看看古代的人是怎么旅行的,再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去旅行呢,他们旅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国最早的旅游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女娲、共工时期。东***应劭著《风俗通义》记载:“共工之子日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而有文字大量记载的古代旅游,当首推公元前10世纪的周穆王。据《穆天子传》所载,周穆王曾坐八骏马车西行至昆仑丘(今青海境内),与西王母会面,并互赠礼品。在与神话有关的电视电影的时候,在云气缭绕的天道上,经常会碰见一两个仙人,骑着神兽,跟着童子,也许他们就是去参加某位仙人的聚会、或者去哪里游山玩水。
当然,神话中的旅游都是虚构的,我们看看这些古人们是怎么出游的,古人的旅游可以分为帝王出巡、出使旅游、文人旅游、宗教旅游和考察旅游。
帝王出巡,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隋炀帝下扬州了。相传隋朝时,扬州开了一种十分绮丽的花--琼花。隋炀帝听说了它的美丽后,就决定去赏花。于是他动用大量人力,开通了著名的隋朝大运河,并乘豪华龙舟前往。这堪称是史上成本最大的旅游了吧。前代后代都有很多皇帝出巡过,但隋炀帝的旅游“豪华配置“无人能及。
出使旅游,这算是“公费旅游“吧,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为著名。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中亚各国取得成功,使经由河西走廊通往中亚的道路畅通,成为著名于世界的“丝绸之路”。这次旅行的收获可不小,还开辟了丝绸之路,被载入了史册。郑和则受命于明成祖朱棣,七下西洋,七次旅行看遍了海上的各种风情,但在第七次归国途中,在海上因病逝世,旅行虽好,也要适度。
文人旅游,一-般认为始于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在任永嘉太守时,游遍了当地名胜。唐代大诗人李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祖国的壮丽河山在他笔下生花。旅行是产出优质作品的好契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些传世的名篇都是作者们正在旅行的时候有感而发、由心所记。
宗教旅游,则以晋代高僧法显的西南之行和唐代佛学家玄类西行取经为著名。这些应该都是“公费旅行“。法显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历经30多个国家,写成《佛国记》;玄奘长途跋涉17年,由门徒辑录成《***西域记》。
考察旅游,最典型的要算汉代的司马迁和明代的徐霞客。司马迁从20岁开始漫游天下,写出了管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徐霞客30多年如一日地"万里退征”,,写成了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北魏郦道元考察江河而编(水经注》,明代李时珍踏遍青山原野而著(本草纲目)等,都可说是得助于考察旅行。
在古代,旅行还是一件成本高昂且比较困难的事,所以大多数旅行都是在出差的时候顺便完成的,真正纯粹去旅行的人还是非常少的,权利大如帝王们,如果去旅行也是要带有一些政治任务的,所以,如果真的穿越到古代,旅行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个问题涉及的阶层比较笼统
皇帝旅游,要么声势浩大,出巡或***,那都是劳民伤财,随行数千乃至数万,妃子、宫女、太监、文臣、武将等等,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隋炀帝坐船南下,那光河工,纤夫就数百万,这旅游是烧钱啊。
大臣出游,有被贬,有升迁,还有公事出差。一路马车走走停停,经常拐个弯访友,吟诗喝酒,畅谈国家大事,看看山,看看水,写几篇游记,好不快哉。
文人出游,多是进京赶考。步行为多,偶有骑个小毛驴的。一路上看风景,遇到同路人,也比试比试文才。常有闹市奇遇,运气好的还能找个大家闺秀做媳妇儿。大多及第不中,落魄回乡或四处游荡,那时,满目萧条,多有怀才不遇之感。
古人旅游大多都有目的性,捎带着看看风景,散散心。毕竟交通不便,盘缠不足,不能像现在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谢谢邀请。
古人也旅游,他们是怎么旅游的?不同阶层的人旅游的形式和目的是不同的。
一,帝王旅游。帝王旅游叫"巡狩”。目的有两个,一是游览各地名胜,二是随便检查各地的工作情况。车辆浩浩荡荡,随从成千上万,所到之处,沿途要黄土铺地,地方上要热情接待。其名为到各地视察,实则是游山逛水,结果是劳命伤财。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都不止一次进行"巡狩"。
二,士人旅游。比如那些"巡府",钦差大臣等,借到各地巡视之便旅游。再是文人墨客,他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探地理风情,找写作灵感,像徐霞客及他的《徐霞客游记》就属此类。
三,生活富裕的人旅游。一些生活条件好的人也喜欢旅游,比如《阙子》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一个人到齐国旅游,在梧宫东边拣到一块"燕石”,以为宝石。一位玉石专家告诉他"燕石"不值钱时,他气愤地说:"做买卖的都是把贵重的东西说的一文不值,好弄到手。”于是把"燕石”珍藏起来。这便有了"燕石为玉"的典故。所以古代富人也旅游的。
四,普通百姓旅游。普通百姓没条件出远门旅游,因为那时交通工具就是坐车、骑马、骑牛、骑驴,他们没这个条件,步行也没那个时间,因为生活还解决不了,何谈出去旅游?但他们不是不旅游,而是就近旅游,比如,清明时他们到野外踏青,还有赶庙会等活动,这就算平民旅游了。
谢谢邀请!
古代的旅游不像现代,古代旅游业并不发达,而且旅游工具比较简陋,穷人没心思旅游,平常人家骑驴,骑牛出游,富甲之家则选择性多些,可以租船,租马车,至于天子、诸侯之流,则是车马随行,买船造船,家仆女婢鞍前马后 。
那旅游得带随身物品,那除去衣服***,家常便药也是必不可少,熟艾、芒硝等必备良药。如果是平常人家,则除了以上之外,会带一些干粮,在路途中可以补充能量,如果是富甲之家,就会多带干果蜜饯,读书人还是携带笔墨纸砚,方便吟诗作对,如果路途较为长远,则帐篷必不可少,不过不用他们自己携带,自有仆人挑挑抬抬,他们只要玩得开心就行,最后是天子出游,那带的东西更加多了,跳舞,唱歌的歌姬***,美酒佳肴,坐在大马车内听歌赋诗,到了目的地自会有下人通知,如果是坐船则更加随意。
欢迎大家补充,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oushibox.com/post/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