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吃点什么药能疏通?
对于脑血管疾病来说,锻炼身体和体力是最重要的,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防止血液缓慢流动和凝固,减少血脂在血管壁的积聚。此外,还应注意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蔬果,并尽量吃植物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用于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
脑血管病检查中,CT、MRI、DSA、PET分别代表什么检查?
CT: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MRI:利用磁共振现象产生的信号,进行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脑血管造影(DSA):将有机碘造影剂注入脑血管,显示脑血管形态和功能的方法;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扫 描。
脑血管病有什么症状?
脑血管病有很多症状,在这里主要说一下脑中风,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因其发病急骤,症情凶险,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古代医家称为"中风"。现代医学之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疾患,均属中风范畴,中风严重者可造成突然死亡。若能恢复意识,往往留有手足麻痹,语言障碍或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中风120,大家记住这个
1、单侧肢体无力
通常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只有胳膊或腿无力。如果出现这种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的症状,那么卒中在脑的病变部位在对侧。例如,脑卒中病变在左侧,病人表现为右侧肢体麻木或无力。
2、平衡或协调障碍
虽然病人四肢的肌力正常,但是出现坐、站或行走困难。
3、语言困难
失语的病人可能表现为不能理解或不能书写;或是可能理解正常,但不能表达或写字。构音障碍表现为吐字不清、说话含糊,即我们常说的“大舌头”。
4、忽略一侧肢体的存在或忽略一侧
病人经常感觉不到患侧的存在,忽略一侧肢体,或由于视觉忽略而只吃一侧盘子里的食物。
5、疼痛、麻木或感觉异常
突发与之前发作性质不同的头痛,或是偏身肢体、躯体的疼痛;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蚂蚁爬的感觉或有***感,或表现为对***反应迟钝。
6、病人记忆、计算力、注意力或学习障碍
病人可能有轻微的智能障碍或严重障碍,如病人可能记忆力下降、计算困难、注意力涣散、不认方向、不知地点、不知时间。
7、判断力下降
病人可能对***做出不正确的判断,从而可能出现一些危害自身或危害他人的危险行为。
8、吞咽困难
病人会出现下咽困难、饮水呛咳,导致病人不能摄入充足的食物,更严重者可由吞咽困难致误吸食物,食物进入气管进而引起吸入性肺炎。
引起自主神经紊乱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10、意识障碍
脑干部位的病变,或者任何部位的大面积病变,导致脑内负责清醒状态的神经细胞或神经传导通路受损时,可以发生意识障碍,包括昏睡和昏迷等,意识障碍的病人多提示预后不良。
需要注意的是,卒中病人可以出现上述症状,但出现上述症状的病人并不代表一定发生卒中。
PM2.5是如何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生的?
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大气污染与其相关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PM2.5是如何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生的?
大气细颗粒物 (PM2.5)作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最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其可深入并沉积到肺组织深部,甚至可穿过肺泡间质进入血液循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造成危害。
研究发现,PM2.5 与人群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死亡明显相关,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群、儿童及心肺疾病患者的危害更大。
1、PM2.5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急性影响:当PM2.5的浓度在较短时间内急剧上升,使得暴
露人群吸入大量的污染物而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损害。当PM2.5瞬间排出超过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时,其对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
研究发现,PM2.5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症状相关联,甚至可能诱发心梗,而且PM2.5比超细颗粒物的关联程度更大。研究提示大气颗粒物污染可能与心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的紊乱相关。大气颗粒物PM2.5暴露与机体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相关联,导致血液系统病理和生理的改变,从而构成心血管系统的危险因素。
2、细颗粒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慢性作用: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会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进而构成对人群健康的严重威胁。
曾有诸多研究证实了大气颗粒物污染长期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相关性,且细颗粒物与死亡率变化的关系远较粗颗粒物更为密切。研究同时发现,大气颗粒物慢性暴露的相对危险度较急性作用更大。
总之,长期暴露于PM2.5环境下对人体健康不利,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远离污染严重的地区,以最大限度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oushibox.com/post/7303.html